关于皮肤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生从临床理论学习到进入临床实践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激发学生对医学某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皮肤病病种数目多,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又常与多个学科交叉,如风湿免疫科、血液科、肾内科、消化科等,这就导致实习生仅凭教材书籍容易对疾病认识不清、难以辨别。我科自开始临床带实习起就不断探索新的临床实习模式,经过多年实习经验的累积,完成了传统的“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到如今“学生为主”教学模式转变,形成了现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临床实习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皮肤科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很多医学生认为皮肤科是个“皮毛学科”“小学科”,皮肤病病种复杂繁多,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授课教师临床工作繁忙,医教研压力大,带教时间有限,降低了教学质量。再者本科实习的学生多,不能完全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只机械的听从带教老师的教导,缺乏自我独立思考和辨别问题的能力。当遇到典型病例患者时,多个学生不间断的问诊及查体,可能暴露患者隐私部位或引起患者不耐烦等情绪,从而不配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实行“专人、分组、分阶段”实习方式带教。我们选择两位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实习带教,二人带教内容要与教学实习大纲要求保持一致,实习课前互相沟通备课,在带课期间要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除传授知识外要穿插人文教育及科学研究前瞻内容,引起学生对皮肤科的兴趣。根据实习学生人数分为多个小组,每组约10~15人,分别实习授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对患者问诊查体、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同时把每组学生分皮肤科门诊及病房两个阶段实习轮转,先轮转皮肤科门诊,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大致了解。皮肤科门诊的检查操作较多,可以带实习生依次参观病理室、皮肤影像室、真菌室、美容激光治疗室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了解皮肤科不仅是简单的“看病开药”模式。门诊实习后再轮转皮肤科病房,针对典型病例患者进行问诊、查体、讨论,从而对疾病有更深刻认识。
2 临床皮肤科实习的多种教学模式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形态学科,在皮肤科实习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提高实习质量,达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的。2014年我科成为了皮肤性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结合住陪的教学理念对临床皮肤科实习进行探索改革,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2.1 PBL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教育中心,学生为教育主体,以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过程,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1]。目前国际及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展该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研究均发现PBL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2-4]。
在皮肤科临床实习中常常发现,虽然已经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学生们仍对表现多样的皮损茫然不知、辨别不清。而PBL教学通过实习过程中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对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病毒性皮肤病”的教学时,老师提问到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鉴别点有哪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回答该问题,老师可以给予相应提示和知识拓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环境轻松,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2 CBL教学
与PBL教学不同,CBL(case-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初是在1870年由Langdell应用于哈佛大学法律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中,如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5]。在医学实践中有大量的真实病例,由老师筛选准备典型的病例,学生围绕该病例深入分析、积极思考,模拟医生临床诊疗过程,最终提出见解,做出判断。整个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lcjpxzz.cn/qikandaodu/2021/0804/481.html
上一篇:氟苯尼考的毒副作用及其在猪临床上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不典型肺结核临床特点及征象分析